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

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

陈双飞

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

安徽省芜湖市抢抓高质量发展新机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轨道交通产业链集群。图为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某公司车间,工人在生产无人驾驶轨道交通列车。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中心研究室副主任徐晓明撰著的《新质生产力:理论与实践》一书,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概括为“新战略、新理论、新技术、新产业、新制度和新探索”,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梳理和总结归纳,系统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为读者了解新质生产力研究领域的新课题与新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站在时代、实践和理论发展前沿,尝试总结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体系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的产物。如何从理论上来总结和概括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以及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体系呢?该书分别用“新战略”和“新理论”作了回答。

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需要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该书梳理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时代背景,分析了历次工业革命与科技创新的关系,以及科技创新与国家整体发展之间的关系,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与支撑作用。该书认为,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质量、效率和结构的优化调整,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注重发展和安全。国家的发展与历次工业革命息息相关,而工业革命的演进又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科技创新与产业范式升级相互作用的结果。工业革命是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关键引擎,工业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和经济实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势。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跃升和质变。该书系统阐述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新型生产要素、全要素生产率、新型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向读者呈现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和理论体系。具体来说,通过论述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和特征。从经济发展主导生产要素变迁的角度,分析不同生产要素的发展历程,明确了新型生产要素的特征和创新配置。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经济学解释,以及效率型生产要素潜能的释放,明确了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通过探讨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的主要特征与优化方向,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参考。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系统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如何推进创新、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该书聚焦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制度创新体系,分别从新动能、新产业、新制度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回答了如何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以及如何通过制度创新体系更好地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等问题。这是全书研究的重点和亮点。

科技创新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变量,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一核心要素。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国科技创新短板,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的科技体系创新。该书分析了技术与数据两大要素对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制,以及信息与能源两大目标及其融合赋能机制,阐明了新质生产力技术发展的价值导向。同时,介绍了信息与能源两大路径的关键核心技术,进一步明确新质生产力的技术进步谱系;阐述了新质生产力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强调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体系;探讨了新质生产力技术范式的内外循环及其关系,强调要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的新质生产力技术范式。

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牢把握产业创新这一发展重点。要坚持目标导向,聚焦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该书全面分析了支撑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要素——现代化产业体系,对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现代产业集群进行概括总结,并从数字经济、科技经济、生产性服务业等方面提出科技产业化的发展方向,从绿色经济、实体经济、金融经济、文化经济、生活性服务业等方面提出产业科技化的发展方向。正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洪向华所说,该书提出“新质生产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由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科技服务共同体有机组成,是一部理论紧密联系实践的佳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该书关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论述观点新颖、逻辑清晰、案例丰富,为读者深刻理解产业创新提供了有益参考。

制度创新是其他一切创新的重要保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牢牢把握制度创新这一关键。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体系创新。该书坚持以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潜能为目标,探讨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主要方向,重点研究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相关制度安排,以及如何打通科技创新链与产业创新链的卡点堵点,并重点分析科技服务共同体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体系中的作用与相关制度设计,思考如何畅通教育、科技与人才的良性循环,给出对策建议。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认为该书提出培育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的方法论与新型产业评估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该书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制度创新体系的论述思路清晰、结构严谨、重点突出,是对如何推进制度体系创新、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一种尝试解答,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创新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坚持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深化研究

该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涉及的几个关键问题为逻辑导引,运用抽象分析、辩证分析、数量分析、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呈现了对“新质生产力是什么,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思考,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该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新理论赋能新实践,用新实践丰富新理论,以期在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深化研究、推动发展。具体来说,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国家与地方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探索,梳理了新质生产力的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的创新实践经验。同时,分别从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与科技服务共同体三个维度,选取部分实践案例和做法进行要点介绍,总结这些案例在探索过程中的经验,并分析新质生产力在地方或企业实践中的未来发展方向。该书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三大区域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的创新实践既为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总结提供了丰富素材,又为验证这一理论总结提供了检验标准。

总之,《新质生产力:理论与实践》一书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值得阅读并深入探讨的著作,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相关地区或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24年7月2日第8版

(0)
上一篇 3天前
下一篇 2天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