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苦难的“公益秀场”是误导,更是伤害

近日,媒体报道了不少研学机构推出大凉山支教研学项目,打着帮助贫困学生的旗号,招募“志愿者”参加“公益讲堂”“暑期支教夏令营”等,并收取上万元费用,引发关注。当地政府已迅速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摸排,并表示将启动为期半年的专项整治,依法严厉打击虚假支教、虚假宣传等恶劣行为,狠刹各类乱象。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大凉山?从前几年大凉山“视觉贫困”乱象到今天的“商业支教”乱入,不同的表象下,隐藏着贩卖悲情牟取私利的老套路,同时利用了不少人对于曾经贫困地区的“偏见”和刻板印象。笔者在2019年曾去大凉山悬崖村进行采访,即便是在当时,村民们的生活也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采访中,笔者得知早在2016年,凉山州、昭觉县两级财政就已投入100万元修建钢梯,替换原来的藤梯,家家户户安装了光伏发电,接通了手机电视信号。到了2020年5月,悬崖村84户精准扶贫户走下钢梯,陆续搬进昭觉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实现了村庄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的巨变。如今当地所有贫困县已全部摘帽。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支教研学机构依然选择屏蔽真实情况,用他们包装出来的“贫困”卖惨牟利,实在令人不齿。

不要再把大凉山当成“公益支教的秀场”。诸如此类的闹剧,让社会善意被消费,受伤的不仅有被蒙蔽的“志愿者”,还有大凉山地区,乃至整个扶贫事业。所谓公益研学的宣传视频里,常常能看到孩子们衣衫褴褛光脚干活,用伤害他们感情和尊严的方式来博取公众同情心,可以说是对当地乡村振兴工作的抹黑,是对国家脱贫攻坚成果的扭曲,还可能把人们引入对农村和山区的“认识误区”,让人对投身教育公益事业、投资农产品等失去信心。

时值暑期,研学本是一种很好的开拓视野的方式,更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然而越来越火爆的研学,却似乎渐渐偏离了学习的本质,沦为了暴利的生意,甚至成为家长和学生难以承受的负担,或成为考公留学的捷径、镀金的工具。真正的研学不是蜻蜓点水、打卡式的走马观花,不是带有猎奇目的的参观和旅游,更不是“走过场”似的围观“贫穷”与“落后”,而是通过亲身参与实地考察、调研、实践以及思考,提高认知和能力,进而对自己的人生与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更何况此次爆出的相关研学项目还不仅仅是研学,同时注入了“支教”的主题。支教活动作为一种志愿服务,真诚、自愿、无偿、奉献是其核心内涵,决不能和牟取暴利这类行径挂钩。

最后,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支教研学活动的监督规范力度,在项目审批、人员遴选培训等方面从严“过筛”,精准识别那些以盈利为目的、忽视实际质量的项目,对各方负责,别让类似“公益变生意”的情况再度出现。

(黄欢)

Like (0)
Previous 2024 年 6 月 22 日 上午9:48
Next 2024 年 6 月 22 日 上午10: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