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解析|新质生产力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

新质生产力解析|新质生产力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第一项任务,其中要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为社会生产方式变革与生产关系改革提供新方向、提出新要求。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生产力的每一次重大跃迁,都将加速人类社会的变革。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质变跃迁,其孕育、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生产力新形态。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需要内在统一地把握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和安全发展。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在功能取向上表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体现的是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新质生产力体现了新发展理念,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是科技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现代化,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科技创新的核心引领作用体现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驱动的生产力发展,及其带来的生产力要素结构中实体性要素与非实体性要素结合广度、深度、频度的深入拓展,从而带来生产力内在结构变化的更多可能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产综合能力的迭代跃升,并且这种能力跃升的速度在显著加快、能级在明显强化,进而驱动社会变革的周期在缩短,由此带来社会物质财富的急剧增加和社会发展形态的急剧变革。因此,体现创新发展理念的新质生产力,因其生产力要素系统中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对象、新型劳动工具等的涌现和新型基础设施的完善,将重塑新质生产力结构承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而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从而实现更高质量、更为安全的发展。

从哲学方法论看,协调发展理念遵循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法,认为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各发展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性运动,必须从内在联系观点去把握整个发展过程。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体系运行的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需要在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改革优化相应生产关系以更好适应发展新要求。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实质就是社会化大生产中生产力要素系统在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等的配比失衡,进而制约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由此促使生产力功能系统表现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质量水平有待提升等,并且这种失衡正成为制约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主要矛盾。新发展理念中的协调发展理念,给出了解决发展问题的方法论,就是要破解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力图在更长时间段、更广阔的地理空间内促进时空转化以回应人全面发展的诉求,重在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改进生产力系统中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的结合方式。为此,体现协调发展理念的新质生产力,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物、时间与空间等更为健康的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蕴含着重大的理论价值,是对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传承和创新,将生态环境纳入生产力范畴,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新质生产力强调自然生产力的作用,并在实践中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拓展“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路径,推动形成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新范式。体现绿色发展理念的新质生产力,将生态环境等要素纳入生产函数,将生态经济系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将显著变革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结合方式,内在要求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理念的系统性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型,重在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进而为永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导航。

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来看,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不可阻挡,特别是随着陆、海、空、数字等软硬件基础设施的不断互联互通,社会化大生产的全球化特征将愈发鲜明。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新将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催生万物互联社会加速到来,发展的边界和场域不断拓展融合,而体现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的新质生产力,是基于开放发展理念的经济全球化概念。科技创新需要在开放场域的交流、碰撞、合作、互促中得到发展,围绕人工智能等全球性的技术难题和技术治理进行合作,这是人类应对共同挑战、实现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需要在不断的开放发展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在开放中得以不断拓宽其生产力要素系统边界,进而支撑其生产力结构系统的升级,并驱动其生产力功能系统的整体协调与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全球更加繁荣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价值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共同进步。作为生产力的最新形态,新质生产力的目标追求就是要践行人人参与、人人建设、人人享有的生产力发展观,将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推动最广大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良性互促的正向循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的良好格局,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培育壮大。为此,体现共享发展理念的新质生产力,回归人本导向,追求的是人的价值实现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享的内涵、数量、质量、结构、形式等将伴随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持续丰富,人类社会公平程度也将不断提高。

新质生产力解析|新质生产力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

释放红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制高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制造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我们需要很好地释放“独特制度红利”“市场需求红利”“制造大国红利”“人口质量红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一,强化新型要素供给,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基础。在新型劳动者方面,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加快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全生命周期学习的制度体系,以不断提升全社会劳动者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在新型劳动对象方面,探索建立健全数据、信息等新型劳动对象相关的标准体系、政策举措、法律法规等,加快构建成熟稳定、可靠安全、运行高效的数据要素交易市场体系,坚决清除妨碍数据等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新型劳动工具方面,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通用性、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研发攻坚力度,着力提升现代新型劳动工具赋能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在新型基础设施供给方面,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加大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尤其是促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尽快建成布局完整、技术先进、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创新基础设施体系。

第二,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增强新质生产力载体支撑。一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高水平自主技术要素供给,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前瞻谋划类脑科学、量子信息、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技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二是建立完善产业基础能力评估制度,加快实施针对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的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围绕大飞机、燃气轮机、电力能源装备、船舶与海工装备、工业母机、高端医疗装备和现代农机装备等领域,积极推进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努力研发出一批带有创新性、标志性的装备。三是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发展,以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激励企业加快数智化转型,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四是积极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发展,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促进制造业绿色化转型。

第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新质生产力功能取向。一是促进创新发展。强化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超级创新生态系统,动态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便捷性、及时性,畅通“科技-产业-金融”的循环体系,以创新夯实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底座”。二是促进协调发展。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贯穿高质量发展全过程,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三是促进绿色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以能源革命和绿色制造为突破口,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体系和以绿色制造为主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推进绿色生产和消费转型。四是促进开放发展。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着力打造“投资中国”品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强化与其他国家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增强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主动权和主导权。五是促进共享发展。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切实提高居民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合理调节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水平。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塑造适配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一是进一步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形成充分弘扬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文化氛围和制度基础。二是深化使命导向的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建立长期主义的激励导向、容错机制,更好地实现中央企业的原创性技术策源地和产业链链主的使命,持续增强国有企业的核心功能、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快建设统一大市场,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确保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市场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平等地位。四是探索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经济治理和法律法规体系。保护数字知识产权,促进公平竞争,完善数字治理。健全通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获取报酬的市场化机制。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实现技术先进性与过程包容性的有效协同,拓展全体人民共享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的渠道,消除数字鸿沟,内在统一地把握好创新发展与共享发展的关系。

(作者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详情请参阅《改革》2024年第2期)

Like (0)
Previous 2024 年 6 月 4 日 下午2:59
Next 2024 年 6 月 4 日 下午5:15

猜你喜欢